摘自MBA智库百科()
目录
[编辑]
什么是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开放程度的提高,流通领域国际交流的范围、规模和程度不断提高。 贸易全球化的前提是技术的全球扩散。 在国际分工发展的基础上,跨国公司将一些成熟的技术及相关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从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各国产业的发展。国家。 梯度转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跨国公司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上配置资源,开放市场,更新技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低成本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家间产品和生产要素交换的必要性大大增加。 随着加入区域集团的国家增多,全球贸易范围和规模日益扩大,更加便利、灵活的新贸易方式不断涌现。 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日益加深,各国对出口贸易的依赖度也不断增加。 在不断的增强中。
[编辑]
贸易全球化的特点
(一)减少贸易壁垒
配额的取消、关税的不断降低、各种行政干预措施的规范等技术性壁垒,都表明国际贸易正朝着日益自由、透明的方向发展。 它可以推动货物贸易全球化深入发展,体现出更多国家进一步开放经济、积极融入全球经济。
(二)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跨国公司在公司内部直接组织全球生产配置和贸易往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 跨国公司将产品的零部件交给不同国家的子公司进行生产和组装,扩大了国际生产专业化; 与此同时,跨国公司把世界市场作为投资和产品销售的目标。 国际分工范围内的生产、投资、销售组织有了新的内容。 跨国公司具有跨国生产、跨国经营的特点,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逐渐演变为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之一。
(3) 不断演变的贸易和投资多边框架
通过各种多边框架的有效约束和规范,全球货物贸易才能有序、稳定地进行。 这一约束的成熟意味着货物贸易全球化进入了新阶段。
(四)公司内部贸易成为货物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内部贸易是随着跨国公司的出现而出现的另一个副产品。 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使跨国公司采取多种形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由于公司内部贸易可以与更熟悉的交易者进行交流,实施更有目的的转让定价,这一优势为公司内部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编辑]
贸易全球化评价指标体系
考察一个经济体是否具备参与货物贸易全球化的特征,只需做出定性判断即可。 判断一个国家货物贸易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必然需要更多的量化技巧。 货物贸易全球化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核心量化指标体系
核心量化指标是一组常用的传统指标,对总体和局部经济状况具有良好的指标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国货物出口占GDP的比率。 该指标可以从总数和增量的角度展现国内制造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以及贸易走向。 但需要补充的是,一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交易的运输成本和营销成本以及一国经济规模都可能对该指标产生影响。 例如,通常小国倾向于专业化,从而促进出口占GDP的比例更高。
2、一国平均货物进出口额与GDP的比率。 这是判断一个国家国际货物贸易占该国经济总量比重的有效指标,并不能用来判断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开放程度。 通过统计不同开放程度国家的经济数据,仍然可以得到相同的比率。
3.进口满足国外最终需求的比例。 它衡量一国进口满足的外国最终需求占总需求的份额。 而且还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小国可能比资源丰富的大国更倾向于专业化,从其他国家进口更多的产品来满足外国的最终需求。
4. 与对外出口相关的 GDP 份额。 该指标判断一国对外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应区分国内投入和进口投入在出口中的比重。
5、美资公司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该指标衡量一国国内外企业对其进出口总额的贡献率。 由于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及其活跃的内部贸易,其进出口趋势往往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分析国内企业对一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有助于分析一国全球化的整体水平。
6. 美资公司的内部进出口占一国统计支出的比例。 如上所述,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会对一国贸易额的统计产生很大影响。 同时,国内此类企业的功能特点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例如,如果子公司具有配送中心的功能,将为东道国带来更多的进口,而如果子公司具有生产功能,则会大大减少东道国的出口。
(二)补充指标体系
由于核心量化指标未必能够全面代表一国货物贸易全球化进程,任何激励措施都可能对一国货物贸易全球化产生影响。 因此,构建一系列补充指标可以补充缺失的重要信息,使一国货物贸易全球化的调查结果更加准确。
1、行业出口走势。
该指标使用
表述为,Xij为i国j产业的出口额,Pij为i国该产业的总产值。 它判断行业的贡献率。 这里还应该考虑到,在专业化广泛实行的未来,每个部门的活动可能会影响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在垂直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经济体中,某个行业的Pij可能会较低。 例如,一国的机械制造商倾向于从其他外国制造商订购零件,而另一国的机械制造商则自己生产所需的零件。 如果交易量相同,后者的Pij更低。
2.进口渗透,满足国外需求。
国外总需求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需求,进口也可以看作是满足这两种需求的进口。 以下是可以构建的几个指标来充分讨论:
调整后的进口渗透率:
,其中MI——中间需求进口; MF——最终需求进口; DI——中间体需求量; DF——国内最终需求。
中间需求进口渗透率(Penetration of import for middle need):
最终需求的进口渗透率(最终需求的进口渗透率):
另一个指标可以在这里获得:
,该指标关注不同市场、不同行业的具体特征,根据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特征以及相应的进口量赋予不同的权重,以便更直观地解读各种需求与进口之间的关系。
3.国外渗透。
,其中顺丰为国内公司本地销售; XF为国内企业出口额; M为进口总额; DF是最终的国外需求。
据悉,内资企业可能会进口用于自己生产的货物,而这部分进口并不是东道国当地村民的最终需求,但已经计入进口总额中。 调整时应淘汰大量进口,进一步调整后的指标为:
,MFP是指国内企业进口用于自行生产的商品。 该指标可以与进口渗透率结合使用,也可以有效反映一国的外商内资企业在满足东道国国外最终需求方面的作用。
4、母公司贸易占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比重。
一个国家的外国母公司可能由国内资本控制,也可能由本国公民控制,其活动也可以显示一个国家货物贸易参与全球化的程度。 评价指标为
和
,其中 X 是一个国家的出口总额; Xparent,dc为最终控制母公司向境外出口; Xparent,fc是美国最终控制下的母公司的出口。 同时,公司内部贸易占货物出口总额和货物进口总额的比重可以作为辅助指标。
5.进口产品占一国出口的比例。
这一比例显示了进口投入品在一国出口中的作用以及一国产品生产对进口产品的依赖程度,进而显示了贸易国之间生产一体化的程度。
6.再出口占一国GDP的比例。
随着国际贸易形式的日益成熟,一些国际集散中心逐渐形成,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该指标可以凸显一个国家在国际分配体系中的地位。
7、中间产品在一国货物进出口中所占的比例。
该指标也是针对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 产品的各个部件的生产或各个生产过程可能在不同的国家进行。 该指标还显示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参与国际合作的程度。
8. 总出口和总进口的赫芬达尔指数
Xi——向i国出口。
它是一个国家贸易地理方向和多样化的指标。 赫芬达尔指数采用流量与存量结合比较的评价形式。 本质上是根据不同激励的影响力给出不同的比例,防止了简单平均带来的偏差。 该指标的含义是,如果该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相等,则该指数会相等,如果对各国的出口存在一定差异,则赫芬达尔指数会出现偏差。
(3)实验指标体系
全球化深入发展,是在全球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 实验指标的制定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以保证判断货物贸易全球化程度的方法与时俱进。
1.基于资本所有权的贸易平衡。
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跨国公司拓展市场的普遍做法。 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已成为东道国经济的重要角色。 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一个国家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计算贸易量。 这里提出的以资本所有权为区分标准的贸易差额计算方法,为考察外资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体现了国际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
2、新贸易模式的贸易额。
近年来衍生出的各种新的国际合作形式,不仅代表了国际合作不断深化的现状,也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对此类商业活动的统计是判断一个国家货物贸易全球化程度的新视角。
全球激烈的竞争使得门店将一些非核心业务搬出,从而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成本。 国际承包就是一种典型的方式。 国际承包是委托人与总承包商之间的国际合作,可以在货物贸易的研究、生产等各个领域进行。 从参与形式来看,一国企业可以作为缔约方开展境外承包活动,也可以作为承包商向境外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 国际承包也可以作为直接投资的替代方式,如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的总承包合作。 因此,在统计时,我们可以区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贡献率和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承包的贡献率。
生产商和经销商结成产销联盟,提高产品生产和流通水平,促进贸易发展。 这也可以看作是资源整合,通过渠道、资源、管理、财务的协同,形成规模经济和优势互补。 在跨国公司逐渐以联盟形式出现的同时,这种协同布局的方式也逐渐被采用,成为参与国际合作的另一种形式。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形成提供了技术基础,促进了贸易商之间、贸易商与客户之间、贸易商与政府之间新的、更有效的沟通方式,进一步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 货物和资金的流动。 电子商务是实现贸易全球化的技术前提,而EDI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贸易形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商业单证、电子手册处理和交换的标准化,使国际贸易可以按照规范进行贸易和商业交易。国际统一的贸易程序。 处理。 电子商务利用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贸易国际化水平。
3、产业内贸易额。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专门用来判断产业内贸易的工具。 该指数是通过扩大单类行业贸易指数权重,适用更多行业的贸易情况。 权重是指该类进出口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
4.中间产品贸易额。
中间产品贸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全球化而发展。 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精细化和专业化,连续生产链中出现了更多的中间环节,使得中间产品市场得到了发展。 国际商店各自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中经营,获得国际贸易的利益。 一个国家参与中间产品贸易的程度,是衡量该国经济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有效指标。 该统计数据对于估计与中间投入进口相关的指标也很有用。
[编辑]
贸易全球化不平衡的表现及影响
(一)发展不平衡下的贸易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全球化迅速发展。 贸易总额年均下降6.5%; 贸易内容不断丰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快速下降; 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紧密相连。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6年世界经济展望》显示,1995年之前,全球对外贸易依存度为40%。 %,并在随后的11年里迅速增加到60%左右,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经济都不同程度地融入其中。 而且,各经济体贸易发展速度、参与贸易全球化的主动性和深度复杂且不平衡,国际贸易格局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
首先,世界贸易高度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 二战以来,发达国家仍然占据世界贸易的绝大多数。 虽然他们的份额没有改变,但是他们的主导地位却没有改变。 10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货物出口已占世界2/3,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 当今世界贸易已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全球贸易报告,2006年全球商品进出口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除中国外均为发达国家,其贸易额约占世界总量的3/5。
其次,世界贸易的地域流动仍以发达国家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地理流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首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处于次要地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趋势持续加速。 大的。 同时,发展中国家贸易整体对发达国家依赖程度较高,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贸易关系不平衡; 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贸易地位也很大。 不同的是,与发达国家制成品贸易下降主要来自欧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中东、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原材料供应国。
第三,世界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主要适应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下,世界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中间产品生产趋紧,传统制造业衰退,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快速下滑。 高新技术产品和信息 技术服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适应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 产业水平差异越大,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水平和产业内贸易比重差异也越大。 贸易全球化的不平衡性越显着。
四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控制作用进一步增强。 目前,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和对外贸易约占国际贸易总额的1/3,可见跨国公司对资源、市场控制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跨国公司作为世界市场的微观主体,参与贸易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甚至超过了单个国家,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几乎决定了各国在某一行业的竞争。 。 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跨国公司在贸易全球化中地位的提升,加剧了贸易全球化的不平衡,使强力集团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贸易全球化不平衡的影响
从宏观层面看,贸易全球化给参与方带来的部分经济利益是自由贸易交易的直接收益。 从贸易全球化的不平衡表现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是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卖家和供应商。 对于购买者来说,其优质产品的价格更高。 贸易自由化的另一部分经济效益是出口对一国经济增长率的要素效应,而出口与经济增长率的正相关性是有条件的。 当前,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落后发展中国家对贸易全球化的参与程度从高到低都有所不同。 如果一国参与贸易全球化不够深入,或者没有占用本国的生产和分配资源,贸易全球化的任何不平衡都会降低出口的要素效应,进一步扩大贸易利益分配不公平,扩大各国收入差距。
在微观层面,一方面,追求贸易全球化规则意味着跨国公司可以轻松地进行跨境转移,以获取最小成本,这将减少工人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和被动性。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通常不具备与跨国公司相同的跨国生产营销体系和能力。 在跨国公司推动的贸易全球化中,如果不能实施旨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增强竞争力的经营管理模式,就难以与跨国公司竞争,难以持续生存或发展。
[编辑]
参考
蔡春林. 货物贸易全球化评价指标研究,《工商时报》2007年第06期
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