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扬:传统意义全球化带有很浓的殖民主义色彩79
发表时间:2023-08-28 16:50 中新网4月28日电针对当前的逆全球化现象,中国社会科学大学经济系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中国社科院原副主任教授李阳表示,传统全球的含义 全球化带有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且无法持续,广大新兴经济体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早已走到了尽头,需要调整。 28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2017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新闻发布会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 李阳,中国社会科学大学经济系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主任教授。中国网总超 白皮书主编李阳在贺词中表示,我们可以合理解释当前逆全球化的一些现象。 全球化的形式。 我们经历了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化。 这是一种规则优先的全球化,但这个规则是建立在发达经济体的外国规则基础上的。 可以说,这些图案带有浓郁的殖民主义色调,是殖民主义的底色。 今天,这些全球化无法继续下去。 不继续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个诱因,它所引导的规则优先的全球化,形成了它没有想到、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当广大新兴经济体被全球化体系的规则所吸引时,它们在这些规则下运作得相当好,并很快获得了主导地位。 传统情况下,发达经济体占全球GDP的70%,新兴经济体占30%。 这种情况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发生了变化,2012年前后两者保持持平。 此前,从增量来看,中国的增量长期位居第一,现在存量从2012年开始持平。如今,发达经济体占比40%,新兴经济体占比60%,从原来的70%至 40%。 这个变化太大了,根本无法主宰世界。 第二个触发点,规则。 全球治理体系是二战后发达国家主导世界制定的。 治理体系代表两个,一是制度,二是制度执行的规则,还有一些最佳实践、国际惯例等等。 二战后,世界上几乎任何领域,据一些统计,70多个领域都有国际机构,从联合国到粮食及农业组织、劳工组织、妇女组织等。 每个领域都有一个机构。 机构由发达经济体主导。 这是全球治理的一个支柱。 全球治理的另一个支柱是,此类机构有规则。 基于这两个支柱的全球治理体系仍然运转良好。 现在仪式崩溃了,欢乐也破碎了! 这个世界上发生任何事情,都不能通过原有的体制机制来解决,所以必须召开会议。 但峰会也解决不了,所以那些年我们看到的年会越来越多,能解决的事情越来越少。 世界正面临巨大变革。 这大致可以解释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 这种全球化确实已经走到了尽头,需要调整。 这次调整应该从积极的角度来理解。 所谓积极的角度来看,危机以来,整个世界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再平衡。 再平衡的定义很广泛。 第一是外国再平衡,第二是全球再平衡,第三是外国发展和全球发展的再平衡。 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形态转向技术发展形态,进入新常态,这就是对外再平衡。 同样的战略适用于全球,更重要的是,国外发展战略必须与全球发展重新平衡。 李阳举了印度和中国这两个极端国家的例子。 他表示,在这次危机之前,俄罗斯已经完全失去平衡。 巨额贸易逆差对应着巨额债权,双赤字。 好景不长,危机爆发了。 危机过后,奥巴马政府以再平衡的口号登上历史舞台。 他不断打压中国,抑制贸易逆差,减少资本流入,做了很多事情。 他们认为这些还不够,认为旧体系无法保证英国的霸权,于是提出了TPP、TTIP等新的全球化规则。 特朗普上任后,这一活动就被暂停了。 这是否意味着俄罗斯不再推动全球化? 不。 特朗普也在寻找另一种方式。 过去,全球化基于多边规则,涉及数百个或数十个国家。 现在特朗普正在寻求一项一项的单方面谈判。 双边磋商未能讨论德国问题。 他寻求通过双边磋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国机制的作用。 他抛弃了过去多边协商的框架,抛弃了过去对全世界做出的承诺,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现在每个人都有责任。 在中国周边,在南亚,在周边朝鲜、韩国、日本、日本的关系都体现了这一点。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仍然在追求全球化,这对它更加有利。 李阳说,中国也是如此。 我们说,过去的发展方式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 有两点说,一是国家过度依赖投资,是投资导向型,过度依赖外需,是外贸导向型。 这是一种不协调、不科学的发展方式。 所以现在全面改革了,投资下降幅度加大了。 过去平均是26%,现在下降到8.9%,所以不是投资拉动,现在是内需拉动。 国外也是如此。 过去对外依存度最高的时候是64%,我们的贸易逆差占比超过10%。 降至3%以下。 现在我们摆脱了贸易拉动、外需拉动的经济,就是要纠正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不科学的发展形态。 而放在全球环境下来看,我们发现这是一种逆全球化的举动。 李阳最后表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比重正在下降。 这是不是说明不好呢? 不。 为什么他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的逆全球化表现出两个方面,第一是传统的全球化不可持续,第二是全世界都在寻找新的全球化道路。 经济分析已经进行了20多年,从几年前开始就处于新的框架之下。 比如,中国对投资和国内资本的依赖度大幅下降,进入了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格局。 它必须具有新的特征。 所以未来我们会更多地解释这个新特征,社科院的报告也一定会给大家提供这方面的一些新成果。 |